:::
阿里山聚落
日治時期隨著阿里山林業鐵路之興建,沿線可見許多因相關產業而生的聚落。而在現今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為了供當時修築鐵路及伐採林木的員工日常生活所需,亦逐漸形成「沼之平」及「飯包服」兩個區域的林場聚落。
阿里山聚落(圖/劉明財提供)
沼之平聚落早期為阿里山居民的伐木村落,分別設有員工宿舍、駐在所(今阿里山派出所)、阿里山郵便受取所(今阿里山監工區辦公室)等公務設施,也有俱樂部、酒家(位於今阿里山閣電波臺附近)等娛樂場所。
當時林場的俱樂部林立,含括:阿里山林場俱樂部、時華寮(鐵路俱樂部)、集材俱樂部等,其功能類似於招待所,為專門提供林場人員出差住宿、用餐的場所,其住宿費用全免,餐食則依個人收入而有不同的付費標準;其中「阿里山林場俱樂部」所在位置即於今日的阿里山賓館,過去主要為高位階的林場人員下榻,也因高階的林場人員以日本人居多,因此也成為日籍人士專屬的俱樂部。
阿里山俱樂部
(圖/引用自《阿里山者のために》,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28)
除了林場工作人員外,當時不同身分的人前往阿里山也有不同的居住場所,如:1936年官方在祝山林道旁新建了豪華的「貴賓館」(為第二代貴賓館),專供日本皇室成員使用,於1950年代起,蔣中正總統曾三度下榻;而登山客及一般旅客來到阿里山遊玩,則是以當時日本人經營的「阿里山旅館(今阿里山閣)」或民間開設的旅館為主要入住地點。然而1976年11月9日凌晨的一場大火,將當時沼平聚落周邊店鋪、民宅及旅舍燒毀,多數居民已於1980年陸續搬離、遷村至第四分道周邊(今阿里山新站附近),原址則重新規劃為今日所見的沼平公園。
飯包服聚落則充滿了許多林業時期阿里山居民日常生活的樣貌,其範圍大約是現今受鎮宮、阿里山工作站至神木車站等地區,在日治時期建有營林所集中宿舍(今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阿里山工作站至三代木小徑兩旁)、阿里山小學校(今香林國小)、阿里山博物館、阿里山寺(今慈雲寺)、醫務室(今阿里山工作站)、網球場(今工作站對面)及公共澡堂(今工作站停場場對面)。
相較於飯包服相關的公共建設,阿里山博物館的設立緣由起源於1935年日本政府舉辦「始政40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為展現在台之政績而興建。主要展示阿里山的動植物標本,其建築結構以檜木為主,博物館旁還附設高山植物園,曾經栽植200多種阿里山、新高山(玉山)的常見植物,如今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已委託進行調查考證,期以未來進行修復的可能性。
阿里山博物館(圖/引用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1936。)
與阿里山博物館相距不遠的阿里山寺,為1914年曹洞宗(禪宗的主要宗派之一)管長日置墨仙造訪阿里山時,為關切當時的林業人員而提議興建,1918年透過信徒的捐款興建15坪大小的阿里山寺,1924年即遭遇大火,僅佛像、紀念碑和銅鐘完好無損,在隔年重建後,直到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後才改名為「慈雲寺」。
阿里山寺(圖/劉明財提供)
隨著阿里山聚落的發展,竹崎、奮起湖、二萬平、塔山與眠月等地也陸續開發。自1914年阿里山林業大開發到1930年代間,是阿里山林場聚落發展的穩定時期,直到二戰結束、政權更迭,阿里山林場因長期的開採導致木材供應量持續下降,1963年阿里山工作站結束自營伐木,此後觀光旅遊業興起,隨著遊客量的增加,當時在聚落也形成相當熱鬧的商店街和旅館街。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1003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