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的伐木與造材作業
(影像為劉明財先生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1910年代阿里山森林開發初期,當時的臺灣總督府除了召募當地居民或外地人(主要來自新竹的客家人及南投名間、嘉義梅山等地的閩南人)進行林業工作外,也募集來自日本宮崎、熊本、鹿兒島、木曾(位於今長野縣)、紀州(位於今和歌山縣)、土佐(位於今高知縣)等地的伐木與運材工人,來臺提供相關伐木與集材的技術與經驗。
日治初期的伐木作業因當時尚無鏈鋸可供使用,故採用人力施作,人力伐木使用工具為伐木斧、伐木鑽、木楔等,如地勢急斜、不易施工,則加設伐木台架,進行二人一組的作業(在現今阿里山沼平車站鄰近仍可看到諸多遺留的樹頭,即為日治初期砍伐作業的遺跡)。
因為當時阿里山所伐採的多為紅檜、臺灣扁柏等巨大檜木,如操作不慎將造成重大安全威脅,因此當樹木砍伐至即將倒下時,鋸木工人必須大聲呼喊「樹要倒了」,以警告附近的人,並在樹木倒下之後,再大聲呼喊宣告本次伐木平安、沒有人員傷亡,這樣的山林呼喊聲及巨木傾倒所發出的巨大聲響,成了當時林場伐木作業時的特殊「聲音地景」。
被伐倒的原木,有時因過大或過重、超出集(運)材設備的負重,因此須於伐木現場以人工作業方式清除樹幹的分岔枝葉,並使用縱切鋸或橫切鋸進行縱立或平臥的切割;而為了保持切割後木材的平整度,通常會先以墨斗打繪墨線,再將原木割鋸成適合搬運、集材運作的長度與寬度,此階段即為造材作業,也稱為「胴割」。
日治時期的伐木作業
(影像為劉明財先生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日治時期伐木作業的工具
(影像為劉明財先生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存留的檜木樹頭
(賴鵬智攝)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2787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