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的集材作業
(影像為劉明財先生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阿里山森林的大量砍伐運輸,始於1914年阿里山林業鐵路本線完成後。由於當時在地形起伏的山坡地間,砍下的巨大木頭不便以人力進行拖運,因此採以鋼索將伐倒的木頭吊起,並搭配滾輪與蒸氣集材機的動力,以「空中吊運」的方式將四面八方砍伐下的木材集中至集材場,再運用火車運載到其他地方。照片中央的大木柱,就是懸掛鋼索的立柱(即為「集材柱」),也是集材作業的主角。
集材的主要目的,除了將原木集中於運輸路線上以利進行搬運外,亦可避免木頭遭受山洪沖毀或因山崩被埋沒而造成損失。集材作業的工序相當繁複,如作業前的集材機安裝、集材柱架設、鋼索的引伸、搬器及滑車的掛設等,都需要有經驗的林業人員加以處理,因此集材的技術與集材過程的百般箇中滋味,也成了老林業人津津樂道的回憶往事。
現今位於阿里山生態教育館前方、沼平車站鐵道旁的集材柱與集材機,從日治時期留存至今,是見證早年集材作業的重要歷史遺跡。此集材柱上早期設有梯子,可以讓人員從高處視察沼之平聚落的狀況,亦安裝有廣播喇叭,播放下班鐘聲以及空襲警報聲,是當地耆老口中年少時的重要視景及聲景記憶。另由於此集材柱筆直無分支,曾被認為是臺灣杉,但經後來專家採樣檢測成分後,發現含紅檜特有的桃金孃烯醇,因此證實其為紅檜。
早年阿里山地區的集材作業景觀
(影像為劉明財先生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沼平車站旁的集材機
(賴鵬智攝)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沼平車站旁的集材柱
(尹子賢攝)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2741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