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歷史影像(七)

:::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之字形鐵道設計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之字形鐵道設計

(影像為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嘉義有句著名的俗諺「阿里山火車碰壁」,到底什麼是「火車碰壁」?為什麼會「碰壁」呢?是出車禍嗎?而阿里山的火車「碰壁」後就停了嗎?

      其實這個說法的由來是因為阿里山森林火車在爬升的過程中,因有些路段地形陡峭、迴轉空間不足,無法直接轉彎,於是採用以退為進的「之字形」方式行駛,先開到前方直線,再沿著之字形路線倒退上山,運用鐵路的折返來克服陡坡地形,這也是世界各國的登山鐵路經常運用的經典工法之一。

      阿里山林業鐵路本線(從嘉義車站到沼平車站之間)共有4處「之字形」鐵道設計,阿里山的在地人習慣稱這些之字形鐵道的折返點叫「分道」。其中第一分道與第二分道位於屏遮那站至二萬平站之間,分別在阿里山林業鐵路62.7K及64.5K處;再往上的第三分道,即是昔日阿里山神木鄰近的「神木車站」;最後則開往第四分道的阿里山車站。其海拔高度從第一分道約1,800公尺、到阿里山車站2,216公尺,在短短10公里左右的鐵道距離,提升了400多公尺的海拔高度,為阿里山林業鐵路中最為陡峭的路段。此外,除了上述4個分道可觀賞當時「火車碰壁」的鐵道設計,位於阿里山林業鐵路的水山支線上(位於警光山莊的對面),也可看見這樣的之字形鐵道路線喔。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之字形鐵道位置圖
(尹子賢繪製)


阿里山林業鐵路第一分道
(羅光雄攝)


阿里山林業鐵路第二分道
(羅光雄攝)


阿里山林業鐵路第三分道
(尹子賢攝)


阿里山林業鐵路之字形鐵道運行方式
(尹子賢繪製)


阿里山林業鐵路支線(水山線)的分道
(郭育任攝)


之字形鐵道的止衝擋
(尹子賢攝)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3456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