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的運材與製材作業
1902年(明治35年)河合鈰太郎博士前往阿里山勘查森林資源,並建議採用美式森林開發技術鋪設鐵道運送木材,其後總督府也依此建議規劃建設運材的阿里山林業鐵路。
1907年(明治40年)阿里山林業鐵路由民營大阪合名會社的藤田組完成嘉義至奮起湖段的鐵路工程,奮起湖車庫更是當時蒸汽火車重要的交換站及補給站。1908年藤田組因施工經費過高、停止工程退出經營,1910年(明治43年)總督府重新接手鐵道工程,1912年(大正元年)林業鐵路正式開通至阿里山,此後伐木事業興起,奮起湖車站成為日治時期運材鐵路沿線的重要車站,主要任務為集材及運輸木材作業。1913年(大正2年)開始將阿里山上的原木運至嘉義製材所。
奮起湖車站
(影像為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不同時期的奮起湖車庫
(圖/上:劉明財先生提供、圖/下:郭育任 攝)
1914年(大正3年)嘉義製材所的貯木場與嘉義製材工場落成,設施包含製材工場、動力室、鋸屑室、乾燥室等,承攬將原木製成木材的重要任務,阿里山林場的製材作業就此展開,也奠定嘉義木材產業的基礎。隨著製材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來了龐大的工作機會與經濟來源,具有當時歐美最先進設備且規模廣大的嘉義製材所,更擁有「東洋第一」的稱號。
嘉義製材所
(圖/上:引用自《阿里山者のために》,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28、圖/下:圖片來源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1941年(昭和16年)中埔大地震使製材工廠倒塌,為了支應太平洋戰爭的軍事木材需求而興建第二代製材工場。直至1963年(民國52年)阿里山林場停止伐木作業後,林業鐵路逐漸轉型為觀光鐵道,奮起湖車庫改作蒸汽火車展示場,製材工場也成為林業文化資產,嘉義製材所為嘉義市定歷史建築,經重新整修後也開放供國人參觀,推廣臺灣百年林業歷史文化。
現改為蒸汽火車展示場的奮起湖車庫
(圖/上:劉明財先生提供、圖/下:郭育任 攝)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1339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