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山植物大發現
阿里山為名的植物之重要命名者早田文藏
(53歲的早田文藏於台北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前的照片,攝於1927年12月18日,攝影者S.Sasaki)
阿里山的林相以中低海拔闊葉林與中海拔針闊葉混合林為主,溫度隨海拔爬升變化明顯,加上霧林帶豐沛的水氣,讓多元的植物物種在這生長。自阿里山被發現以後,因應林業開發與學術研究的需求,許多植物被陸續發現,由採集者採集後做成標本,並交給植物分類學家去鑑定。當判斷是新的物種後,就會根據植物的外形特徵、採集地、採集者、在地俗名等依據,以二名法來命名,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正式成為新的植物物種。許多植物是首次在阿里山發現的,因此無論是民間用的俗名,還是學者用的學名,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就有120多種。
日治時期,日本在世界各地採集的植物標本大多集中在東京帝國大學,本應由植物學教授松村任三負責鑑定,但因過於忙碌,而將鑑定臺灣植物標本的任務交給學生早田文藏(1874-1934)。早田文藏一生中,共發表了1,636筆新種植物,其中有92種是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俗名或學名具有阿里山的植物)。在後來也出版了《臺灣植物圖譜·臺灣植物資料》共十卷,收錄了3,658種植物,是當時最有系統的一套臺灣植物誌,讓國際能看見臺灣植物的面貌。他畢生對臺灣植物分類與研究的投入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在當時交通不便利、通訊不發達以及山林未開發的時代,擔任植物標本的採集者非常不容易,除了要有深入荒野的登山體力與勇氣,也需要有分辨植物的技巧,以及維持標本完整的技術。阿里山地區最早的植物採集記錄是1900年4月,由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與其助理森丑之助在特富野前往玉山的途中採集了不少植物標本。1905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設立植物調查課,由博物學家川上瀧彌擔任主任,主要目標是蒐集全臺灣的植物。當年的10月28日,川上瀧彌帶領中原源治及永澤定一等8人,從嘉義出發,經過觸口、隙頂山、達邦社、阿里山、水山再往玉山,沿途採集了各種植物標本,並存放在殖產局的標本室。無奈在當年12月標本室發生大火,館藏的標本全部付之一炬。也因此在1906年10月,川上瀧彌帶領森丑之助,在同樣季節,循同樣的路線上山採集植物標本,儘可能的彌補所損失的標本紀錄。
圖/左:川上瀧彌、右:森丑之助
(兩張照片皆具公眾領域標章,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當阿里山鐵路逐漸完成,交通條件趨於穩定時,1912年1月,從小體弱多病的早田文藏終於有機會親自到阿里山,在得力助手佐佐木舜一的陪同下,進行田野調查與植物採集的工作。他們曾在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二萬平、塔山等阿里山地區進行採集工作,共採得500多種植物標本。1912到1914年之間,早田文藏在林業試驗場技手田中市二、殖產局技師金平亮三和農務課僱員伊藤武夫的陪同下,持續多次地在阿里山一帶採集植物。除了日籍學者外,法國傳教士佛里神父(Urbain Jean Faurie)在1914年5月至7月間,也曾經到阿里山地區採集植物。此外,在1918年10月,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阿諾樹木園(Arnold Arboretum)的植物學者威爾森(Ernest Henry Wilson)在金平亮三、佐佐木舜一與原住民的陪同下,也在阿里山採集了許多標本,其中大部分存放在現今的林業試驗所標本館中。
直到近代,在阿里山還有少數未被日籍與西方學者發現的新種植物。如1972年植物分類學者呂福原等人在阿里山採集,並在1978年與劉業經共同發表的新物種——阿里山黃鱔藤。2012年3月21日,植物分類學者許天銓在阿里山鄉福山部落採集到,並在同年與鐘詩文和郭城孟共同發表的新種——阿里山脈葉蘭。
在這100多年的時光中所被發現與發表的植物物種,都是每個時代的植物學者的知識結晶,也是他們對這片富有生物多樣性的土地,致上的最高敬意。
由早田文藏發表的植物 (圖/左:阿里山榆、右:阿里山繁縷)
(尹子賢攝)
1912年早田文藏親自來到阿里山所採集到而後命名的植物—阿里山月桃
(尹子賢攝)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1740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