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人的記憶故事(六)

:::
時光荏苒‧阿里山的時空旅人

訪談對象:陳清祥耆老
 
      陳清祥大正15年(民國15年)出生在阿里山,今年高壽98歲,與妻子育有七個小孩,排行第五的女兒陳月霞是著名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工作者。陳清祥9歲時離開阿里山到南投名間皮仔寮公學校就讀,接受日本教育,因此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15歲回到阿里山,隔年開始他的工作生涯。前半年先是幫助父親記帳,幾個月後到當時營林所的阿里山分所當助理,主要從事檢尺工作。
 
陳清祥先生受訪回憶往昔點滴 (蔡欣翰 攝)
陳清祥先生受訪回憶往昔點滴
(蔡欣翰 攝)
 
      約在昭和19、20年(民國33、34年),陳清祥與劉紹銘(阿里山人的記憶故事二之受訪者)曾經被調去部隊監視飛機,時間約長達一年,兩人當時在台南安平受訓一個多月才回到萬歲山。早期沒有雷達,偵測飛機需倚靠肉眼觀察,若是發現敵機就要立即回報本營,再往上通報告知飛機去向。若是飛機往北,南投那一帶的軍營發出防空警報,老百姓就得盡速躲避。陳清祥補充說道,他們並非正式的日本兵,而是協助軍部的工作。直到國民政府來臺,他才回到營林所繼續工作,之後便一路做到技工的職位,60歲時退休。在職期間飯店、雜貨店由妻女經營,他則從旁協助。
 
陳清祥舉起玩具手槍、斜載棒球帽,成了俏皮爺爺。(陳月霞提供)
陳清祥舉起玩具手槍、斜載棒球帽,成了俏皮爺爺
(陳月霞提供)
 
      陳清祥的父親大約在大正3年(民國3年)從南投民間來到阿里山從事集材工作,負責將木材從山上運出來放到車上。早期一家人住在第四分道(今阿里山站)的工寮,之後在阿里山林場各處輾轉遷移,最後搬到沼平一帶,民國70年搬遷到第四分道。這期間陳清祥除了林務工作之外,熱心公益的他,亦當選過兩任的民意代表為民服務。
 
民國44年陳清祥擔任鄉民代表證書 (陳月霞提供)
民國44年陳清祥擔任鄉民代表證書
(陳月霞提供)
 
      陳清祥說,阿里山的居民主要來自名間、新竹、梅山三個地方,當時名間、田中、員林一帶主要是較早來到臺灣的移民所居住,較晚來的就住在靠山的地區。他的家族在名間雖有七代的歷史,不過當時的生活並不容易,許多人不得不遷移到山區謀生。

      阿里山的林業歷史深厚而豐富,過去與八仙山、太平山共稱臺灣三大林場。陳清祥說當時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大約有二十多條支線,包括眠月線、大瀧溪線,以及各自的分支與下線,如大瀧溪下線、眠月下線等,伐木的範圍最後通到溪頭一帶的鹿屈山,木材由小台的機關車運至定點,再由集材機吊至火車運送到嘉義。同時,東埔一帶也在進行開發,大正12年(民國12年)鐵路正式通車到新高口,新高口往東延伸過去則有東埔線、哆哆咖線、楠梓仙溪線等。

      早期的伐木工作並不容易,在陳清祥父親的年代,集材機還是用燒材的方式運作,更早之前沒有集材機,必須靠人力跟木馬將木材拖出來,疊上蒸氣機關車,才能將木材送到嘉義。早期機關車由日本人操作,臺灣人在一旁學習,下坡時需依據機關車的速度調整煞車,速度快的時候就將煞車轉緊,速度慢的時候就放鬆一些,當時大家都稱車長為「車狗仔」。在陳清祥的印象中,大正元年(民國1年)火車可以通到二萬坪,兩年後則通到沼平,當時父親在眠月地區從事集材作業,當時集材機能搬起五噸重的木材,父親的工作就是用集材機將大型木材搬運至車上,如果遇到太粗、太大的木材,就需要分割成小塊,砍倒之後再以木馬搬運。

      陳清祥進入政府單位擔任檢尺助理,工作內容包含量木材、計算材積並做紀錄。伐木工作進行時,必須先判斷倒樹的方向,以免樹木倒下發生嚴重斷裂或損壞,並且在砍伐的前15至20分鐘大聲宣告,讓周遭的人知道這棵樹即將要倒下了。在樹木倒下後亦需要大聲宣告,代表這次的伐木平安,沒有人員傷亡。陳清祥特別強調,伐木需由日本人分山,分配伐木工人砍哪一棵樹,並非隨隨便便都能砍,有時候遇到比較棘手、難以砍伐的樹木,當然也必須多補貼工人一些工錢。

      有別於伐木工作,檢尺則需要更多判斷及思考,除了材積的計算、木材品質的鑑定,還要考量砍伐一棵樹應補貼多少錢給工人、樹木倒下後的搬運路線是否暢通、繩索有沒有辦法拉進來,有些樹木則必須作為集材柱使用而不能被砍伐。陳清祥說:「檢尺就像法官一樣,木材的分級、材積量都是我們說的算。正常來說檢尺的誤差值在2%以內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如果與實際狀況差別過大,這些損失就需要我們自己負責。」當時檢尺的權力非常大,只要木材差了一個級別,得到的工錢是天差地遠,過去南投水里有許多家,很多人為了討好檢尺員,便會招待他們來此喝酒,希望在鑑定時可以稍微放水、讓木材的價格好一些。
 
集材裝車時作業中的檢尺員 (蕭明學提供)
集材裝車時作業中的檢尺員
(蕭明學提供)
 
      日本政府撤退後,阿里山的林業由林務局接續管理,檢尺跟監督作業現場的工作仍由同一群人持續進行,監工還有另外一項工作是「每木調查」,對預計砍伐的木材進行調查並計算材積,以作為政府每年預計砍伐木材量的依據,每次調查都需要由其他處的林區相互派人,避免內部串通,虛報調查結果。陳清祥補充說道,過去在林務局工作,每年都會遇到將近十起火災事件,曾經有達邦一帶的原住民外出打獵生火,火勢意外從原住民保留地一路延燒到林班地,除此之外,載運木材的機關車行駛上山時,燒炭的零星火花也會導致森林火災。陳清祥當時就是專門處理火災的突發事件,當火災發生時需要立刻去到事發地點、判斷火災範圍並通報,立即做處理。

       陳清祥感慨說道,日治時期的林業開發重視母樹林、水源地的保留,伐木留下的樹頭與莖在10到20年內仍具有水土保持的效果。早期開發眠月線,鐵道兩側的樹木都會保留下來以維護水土保持。國民政府時期,伐木器具更改為電鋸,砍伐時會連同樹頭一起挖走,再加上伐木的過程缺乏規劃,大大破壞了林地的水土保持,進而導致山崩、土石流等災害。
從陳清祥的回憶中,阿里山林業的輝煌歷史彷彿活生生地重現於眼前,他的一生見證了阿里山林業文化的發展與變遷,這些過往足跡即是每一位林業工作者的縮影。新進陳清祥更投入素描,描繪百年阿里山深厚的林業與自然,預計在明年(2024年)元月在嘉義文化中心舉辦「世紀風華-阿里山陳清祥百年足跡個展」。

      民國52年國民政府在阿里山林產自營事業轉為委發民間投標經營,林業鐵路逐漸轉型為觀光用途,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如何兼顧維護在地的生態環境,將是下一代阿里山人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2024年元月19日陳清祥將舉辦個人畫展 (陳月霞提供)
2024年元月19日陳清祥將舉辦個人畫展
(陳月霞提供)

2005年陳清祥先生八十大壽,來自全球各地的家人大合照。(陳月霞提供)
2005年陳清祥先生八十大壽,來自全球各地的家人大合照
(陳月霞提供)

兒孫每人送一束花與一張愛心卡祝壽,讓爺爺奶奶笑開懷。(陳月霞提供)
兒孫每人送一束花與一張愛心卡祝壽,讓爺爺奶奶笑開懷
(陳月霞提供)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1154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