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人的記憶故事(一)

:::
楔子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是臺灣唯一園區內有社區聚落的森林遊樂區,這裡住著一群因曾祖父、祖父等長輩遷徙到阿里山工作定居的「原居民」後代。目前阿里山的在地居民多已延續到第四、五代,還生活在社區的第二、三代耆老們則年事已高,年齡大多為八、九十歲以上。他們回憶起日治時期長輩前來阿里山的主要原因,多是為了進行樟腦採集、伐木集材等林業相關工作,亦或是擔任阿里山鐵路的營運與維護管理作業,這些有別於台灣都會地區的生活過往,隨著阿里山的百年發展,留下了許多特殊的生命記憶......。

       阿里山地區的開發始於日治時期的森林大發現,西元1896年11月當時林圯埔(今竹山,「圯」音「宜」)撫墾署的署長齋藤音作在探勘玉山時,發現阿里山北側區域有大片蓊鬱森林,隨即上報當時的臺灣總督乃木希典。1899年2月及5月,嘉義辦務署第三課主記石田常平及臺南縣技手小池三九郎分別進入阿里山進行實地勘查,接著於1900年會同技師小西成章、技手小笠原富二郎進行深入探勘,提出伐木、造林、運輸等經營計畫,臺灣總督府以該報告指示鐵道部規劃「以供應縱貫鐵路建設用材為目的之阿里山森林開發案」,正式開啟了阿里山的林業發展。1902年5月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受臺灣總督府之特命,由嘉義經達邦、十字路進入阿里山,實地踏查阿里山一帶曾文溪、清水溪、石鼓盤溪等流域的森林資源。探查後河合博士發現阿里山的林相優秀、材質良好、蓄積量豐富,因此1903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根據河合博士的報告,確立了阿里山森林開發案的整體方針,並下令各相關機關進行森林蓄積量調查以及林業鐵路路線測量等工作。

      然而由於1904年正值日俄戰爭,戰後日本政府又財政匱乏,因此阿里山林業鐵路的闢設轉而尋找民營機構協助。臺灣總督府於1906年2月委由大阪「藤田組」開辦鐵路興建工作,然因耗資遠超過預期,藤田組於1908年2月宣布退出阿里山森林開發案。1910年2月臺灣總督府接手興建鐵路,1912年12月25日嘉義至二萬平正式通車,1914年3月14日鐵路終點延伸至阿里山車站(現在的沼平車站),阿里山林業鐵路本線正式完成,從此開始了阿里山大量伐木及運輸木材的作業。其後隨著森林開發業務的拓展,日本政府增設了自阿里山車站(沼平車站)出發的支線,包括由沼平車站向北、往塔山方向的塔山裡線、對高岳線、塔山線(眠月線)、大瀧溪線、眠月下線,以及從沼平向南、往東埔方向的水山線、霞山線、東埔線、哆哆咖線等多條林場鐵路。而隨著林業與鐵路的發展,也形成了沼之平(今沼平車站鄰近)、飯包服(今香林服務區鄰近)、眠月、兒玉(今自忠)、白雪等多處聚落。

       1920年代起,因應日本推動國立公園運動概念的興起,臺灣總督府邀請田村剛博士至阿里山進行國立公園預定地的調查及規劃工作,1937年阿里山與新高山(玉山)被指定為日本國立公園預定地。爾後雖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致規劃終止,但相關國立公園之法規、制度等已具雛形。1963年阿里山林場結束自營伐木,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定位也逐漸從產業鐵道轉為觀光鐵道,阿里山地區的觀光旅遊發展亦逐漸成形。1965年林務局開始評估整建森林遊樂區,並於1974年12月完成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細部計畫。1981年1月21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正式啟用,經營運作至今40年,已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觀光育樂場域之一。

       由以上阿里山的歷史敘事,可以約略窺見阿里山的百年發展與變遷,然而在這多重的時代轉換過程中,「生於斯、長於斯」的阿里山兒女又有甚麼樣的生活記憶故事呢?本次的系列報導將以「阿里山人的記憶故事」為題,從即日起、每週透過阿里山人的在地視角,與大家分享阿里山今昔的生活點滴,並藉由歷史影像系列的蒐集,以舊照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閱讀典藏的阿里山歷史風華。
 

蒸汽火車與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臺灣的國家級文化資產,圖中所見為1914年鐵路開通後,當時的蒸汽火車行經阿里山神木的畫面。
(影像為劉明財先生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阿里山沼之平聚落
阿里山林業與鐵路的發展,促使在地林業聚落的形成,也留存了眾多阿里山獨特的記憶故事。圖為日治時期阿里山沼之平聚落的畫面,右側後方背景為塔山。
(影像為嘉義分署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阿里山的櫻花

日治時期日人引進日本的櫻花品種,種植在阿里山聚落及鄰近地區,也成為日後阿里山重要的觀光元素之一。圖為日治時期阿里山櫻花盛開的景象。
(影像為嘉義分署提供,時間久遠查無原攝影著作人)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協力撰編)
瀏覽人次:2932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