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博物館調查研究計畫

:::
成果簡要總結
「阿里山」一詞如霧湧現世人記憶中,人們也開始不斷的尋找更能理解它的方式,企圖一窺隱藏於山林雲霧裡的全貌。
日治時期官方與學界以地理、民族、地質、自然、產業等學科的視野觀看山林,以探險者與征服者的姿態深入並不斷採集知識,日漸構築了龐大的阿里山知識系統。當山林開發前景黯淡,地方官民企圖以觀光替代伐木產業,因而推動申請「國立公園計畫」的時代背景裡,1935年的「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成為絕佳的宣傳契機。
營林所嘉義出張所與嘉義市役所不僅合力興築了阿里山高山博物館、阿里山高山植物園,更費心的將當時與阿里山有關的知識,都盛裝進入這一小巧的山屋與庭園中,企圖證明阿里山確實具備成為「國立公園」的資格。隨著時光流逝至今,阿里山的知識也不斷被添加的更為豐盛,直到遠遠超過山屋所能…

本案針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同時也位於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範圍內的「阿里山高山博物館」與旁側的「高山植物園」進行調查研究,內容包含歷史沿革、空間調查、損壞分析、修復建議、現有展品研究、未來展示規劃與管理建議,共計八章、七附錄,並另附33張圖面之A3測繪圖集。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 計畫概述
本章針對調查對象、調查範圍做初步概述,並針對全案執行方法進行說明,由於本案涉及諸多跨領域、跨學科之知識,因此亦於本章中介紹各協力參與之工作人員,做為後續延伸研究或相同案例之執行參考。
第二章 歷史沿革
本章區分為背景歷史與調查對象之歷史,先透過耙梳阿里山高山博物館建置前的兩種背景,第一種背景是「全球與日治時期博物館的發展沿革」,用以理解阿里山高山博物館建設前「博物館建築與展示」的概念為何?第二種背景則是蒐集1935年前,各種學科專家、藝術家、探險者到社會大眾對阿里山相關的展現、展示與展覽的形式與焦點,用以理解阿里山高山博物館最初的展示意圖與手法。在兩種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重新理解1935年阿里山高山博物館、植物園興築的始末與時代意義,並透過多項新史料文獻的挖掘,拼湊出1935年至今的博物館與環境變遷過程。
共計確認了4項阿里山高山博物館的歷史價值:1.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與國立公園運動的交集、2. 20世紀初阿里山想像的綜整、3. 臺灣的博物館史與自然學史的連結、4. 阿里山觀光史與規劃史的見證者。除此之外,透過本章的整理,也發現了兩種歷來的建築維護、展示規劃爭議,分別為:1. 空間與館藏無法相合、2. 缺乏管理編制導致維護困難,並藉此發現回饋至後續規劃的討論。
第三章 建築研究
本章將歷史文獻與現場空間調查進行連結,先針對該區域整體的環境進行說明,再進入高山植物園空間與元素分析、高山博物館建築風格與營造分析。針對相關資料較少高山植物園,利用點雲掃描進行現場資訊的記錄,並核對1935年之影像資料,確認消失的庭園構造物涼亭(四阿)與橋之位置與池泉之淤積狀態;再以此作為現場調查之基準,並進行石組材料檢測,試圖理解石材產地來源。
高山博物館部分則透過1935年興建前的設計藍晒圖、戰後歷次的修建、增建圖面理解建築的空間變遷,也從中了解可能的構造弱點。並與現場詳細測繪與當時建築文獻進行對照,尋找空間、材料上的特色,轉為後續文化資產推廣教育之基礎資料。透過本章研究確認高山植物園與高山博物館因為處於近代建築與傳統空間概念交接的時代,諸多建築之知識正進行轉化,因而充滿實驗性的特色,整體空間特色為:1. 近現代過程的揉合嘗試、2. 建築材料具時代意義。
第四章 結構安全評估與木材損壞檢測
即使是具有豐厚文化內涵的建築空間,仍然需要考量其建築之安全性,本章即針對建築結構進行安全評估,結構技師團隊透過前章與測繪成果,進行木屋架安全評估、木造樓板長期承載力評估、長向與短向構架軸組系統耐震能力評估,結論發現除屋架斜撐疑似有被改修,導致短向構架軸組系統穩定性不足,建議修復屋架斜撐,延伸至與柱構件連結,補足短向耐震能力。
而除了結構外,本章亦針對本棟建築之主要材料-木材進行科學性檢測,結果確認全棟之大木構造材料狀況皆為良好,且未有嚴重之蟲蟻問題,並不需進行抽換的事項。然而,部分下見板等裝飾性及與排水、阻水有關的木料,有局部因潮溼而受損之情形。兩種分析之成果則延續至後續修復計畫,給予更詳細之執行方針。
第五章 細部損壞說明與修復建議
本章綜整前兩章之內容,並藉由細節的現場調查確認空間損壞部位,依序擬定整體修復原則,並針對損壞情況進行整合分析,確認損壞為「由上至下」與「由下至上」兩種狀況,除提出個細部之修復需求外,也提出整體根治之修復方案。此外,本章亦衡量機關營運、環境承載的狀況,提出修復工程的執行流程;尤其是未來管理維護重於工程的高山植物園,團隊亦擬定與地方社團合作的長期方案,使相關庭園維護知識可回歸至當地運作。
第六章 既有展示與展品調查分析
本案與一般空間類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之最大差異,在於其曾經具備豐厚之博物館藏品,而這些藏品歷經時代變遷,亦逐漸具備其自有之歷史價值。本案除針對博物館內現有或另行收藏之展品進行盤點分析外,也針對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當時之展品清冊進行分析,用以理解博物館多年來的展示觀點與手法變化。而透過訪談嘉義分署之工作人員得知,尚有部分委託其他機構代管之展品後,執行團隊也前往訪談確認狀況,並於本章詳述,協助擬定未來與各機關持續合作之方案。
第七章 展示初步規劃
本章綜整歷史沿革、空間分析、既有展示調查等各種結論,針對阿里山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進行未來經營方案之擬定,利用現場議題與SWOT分析,確認上位方針,並蒐集日本與瑞士之相關案例並從中進行可行方案的研擬。最後於本章中建置包含空間、營運架構、第一階段展示主題與活動、後續運作等,可連繫為一體之展示與營運規劃方案,減少過去空間不足以容納展示主題所造成之困境。
第八章 後續執行建議
雖本棟建築非古蹟與歷史建築,但因其位於「重要文化景觀」範圍中且具有高度歷史價值,故本案依循較高標準,協助補充因應計畫建議,以及未來之管理維護計畫,並編列詳細的後續執行預算供機關執行參考。
附錄與測繪圖集
除上述本文外,附錄中包含《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中與阿里山高山博物館有關之段落翻譯對照;地方民眾、前次修復建築師、代管展品機構專家、現地管理團隊之口訪記錄與蒐集相關意見;博物館木構材、植物園石組之檢驗報告;現有藏品清冊(含後續初步建議)等資訊。A3測繪圖集中除包含現況、損壞與修復建議,亦有以歷史文獻進行重建的既有形貌圖面供後續修復設計參考。
期許本案能促成阿里山高山博物館與高山植物園在延續其過往的內涵精神的基礎下,適性適地的減輕過於複雜多元的展示主題負擔,並發展出與當代連結的展示風格;成為無論是當地民眾或旅客心中,共通的文化資源與珍貴回憶。
 
瀏覽人次:36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