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黑面琵鷺 Platalea minor 來台 渡冬數量達 4 ,000 多隻,主要停棲在彰化到屏東沿海濕地,嘉義和台南的養殖魚塭更是重要的覓食區域,但是從 2019 年以來每年都有數十件傷病或死亡通報,其中經檢驗得知部分個體為 肉毒桿菌毒 中毒。在林業保護署嘉義分署的指導下,各防治單位與民間團體每年均舉辦大量傷病處理的演習,案例發生時針對個體的處理均由當地民間團體進行拾回、送醫或病理檢查,告單位通力合作進行搶救的流程已臻完備,但在棲地的毒源產生的調查方面非常不易,往往拾獲點並不是第一現場所以增加了難度。去年 (2023年 )12 月到今年 (2024 年 )1 月間,在台南七股區頂山棲地發生連續數日有黑面琵鷺病或死, 前後多達 20 隻; 1 2 月在安南區也有連續病或死達 26 隻; 10 月間在台南北門三寮灣有非保育類的大白鷺、小白鷺、高蹺鴴等 19 隻發生病或死的情況; 1 1 月中下旬在安南區再度發生黑面琵鷺病或死數目達 23 隻。頂山事件推論是在狹小潮溝或塭池上的網具懸掛死鳥產生肉毒桿菌毒素,再由蛆散播至池中被魚攝食,此一推論從衛星發報器的點位與活動模式和現場勘查得到印證。三寮灣送檢的樣本無殺蟲劑,但從現場勘查植物枯死情況推測是殺草劑噴灑汙染水體所致。安南區 11 月 27 日有 11 隻黑面琵鷺病或死的事件,推論是魚池清池時投放「茶粕 (茶箍) 」的影響,而非肉毒桿菌毒素所致。所有案例在發生後均迅速清理屍體,沒有引發更大規模的中毒事件,今後在棲地毒源調查方面應更積極地展開,防止保育類鳥類受到毒素的影響。
回列表
瀏覽人次:28
最後更新日期: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