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2年度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獼猴活動分布調查與危害防治驅趕計畫

:::
計畫名稱111-112年度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獼猴活動分布調查與危害防治驅趕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12年
計畫主持人謝伯娟
計畫執行時間111/8/25-112/12/31
因應臺灣獼猴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出現頻度、數量及危害有增加趨勢,故委託本計畫。為瞭解獼猴數量、分布狀態,採方格劃分園區地圖,由111年10月起,與已完成培訓的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合作,進行每周2次的固定穿越線調查,並透過Google表單回傳資料,也組成LINE群組即時隨機回報獼猴資訊。至112年10月底為止,共獲得436筆調查回報資料,其中有427筆為目擊;分析資料顯示,祝山周邊延伸至小笠原觀景台區域,沼平火車站、公園,阿里山工作站前櫻王平台周邊延伸至木蘭園,以及園區入口區域為獼猴3大主要出沒熱點區域。區分猴群及群外猴後,可認定現階段園區內至少有3群獼猴,分別為入口群(跨園區交界)、沼平群(涵蓋木蘭園)及祝山群;群外猴的出沒熱區,則以沼平公園延伸至阿里山閣區域,以及園區入口周邊為主。園區整體獼猴數量約估在百隻上下。
在427筆目擊資料中,有42次獼猴與人的互動紀錄,其中搶食人類食物行為21次(50%)、敵意(對人威嚇)行為19次(45.2%)及被餵食2次(4.8%)。42次的人猴互動行為在22個方格中被記錄到,這些方格皆為園區內獼猴出沒熱點區域且同時是人類聚集、生活或活動頻繁之處。獼猴搶食人類食物行為主要發生在猴群(76.2%),且侷限在祝山群,須針對該猴群的危害行為積極處置。猴群與群外猴(孤猴或公猴群)對人類的敵對(威嚇)行為次數紀錄上差異不大。臺灣獼猴取食園區內櫻花由最早的冬季開花品系花苞芽期開始,後續包括花朵、新葉嫩芽及櫻花季結束後的各品系櫻花果實皆會取用,觀察發現獼猴嚴重摘食部分區域的櫻花芽苞,進而影響其開花期時的開花數量與觀賞度。
已有138人完成獼猴危害防治問卷調查,有4成左右可接受園區內出現臺灣獼猴,但有高達近8成的受訪者無法接受園區內出現臺灣獼猴與人類的衝突與危害,亦有近6成受訪者無法接受臺灣獼猴取食園區內櫻花等植物,且有7成3以上可接受採取必要性驅離,驅離方式較多數人選擇以聲音為主、光線警示次多,而後包括空氣鎗、漆彈槍及彈弓等。複合式防治方式依園區現況,主要以驅離工具搭配捕捉籠誘捕移除脫序猴,驅離工具已購置且轉交阿里山工作站保管及使用;委辦單位已購置誘捕用之捕捉籠,因應相關作業執行。在獼猴危害防治策略上,以人猴衝突程度上區分立即事件與輕度衝突,另搭配劃設園區內獼猴禁入區(分完全禁入及限制禁入),評估是否達到驅離條件。針對搶食的脫序祝山猴群進行驅離及誘捕移除工作,結果顯示驅離能有效防止獼猴搶食遊客,但並未能迫使族群離開,領域及人類食物資源為主因;減少人類食物資源誘因,為降低人猴衝突的關鍵;誘捕籠效果顯著,但可持續性待評估;移除危害個體是有效降低獼猴於園區危害的防治方式之一。
在獼猴防治對應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減少吸引」及「公民教育」兩大區塊。在減少吸引部分以減少吸引獼猴的誘因為目標,而公民教育主要勸導遊客應遵守不干擾、不接觸及不餵食等三不原則,並實踐垃圾不落地的無痕山林準則。防治宣導已設計製作完成獼猴防治宣導立牌、手拿板及摺頁等交付委辦單位,搭配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國家森林志工或工作站同仁之解說,以利於公民教育宣導工作之施行。阿里山獼猴危害防治工作坊共完成4場次,合計125人次。在獼猴防治宣導品部分,已完成製作且交付委託單位宣導使用。本計畫並依據園區內臺灣獼猴調查資料、民眾訪談問卷、權益關係人討論會議等結果,提出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獼猴保育與經營管理之短、中、長期策略。
回列表
瀏覽人次:55 最後更新日期: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