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爺蟬(Formotosena seebohmi) 為臺灣最大的半翅目蟬科(Hemiptera: Cicadidae) 保育類昆蟲,具有艷麗外表,展翅寬達16 公分,多分布於臺灣中南部淺山森林,數量不多。林務局推動國土綠網計畫,透過重視區域關注物種,結合社區住民協助淺山農林之野生動植物保育,對於臺灣爺蟬,須瞭解其生態才得以有效管理該物種之棲地。研究團隊自108 年至112 年3 月持續於曾文溪流域觀察臺灣爺蟬的成蟲棲群動態,成蟲發生期為每年4 – 7 月,5 – 6月為發生盛期。成蟲對於寄主植物有特殊偏好,主要於臺灣梭羅樹(Reevesia formosana),發生盛期亦可於大葉楠(Machilus kusanoi)、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及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等喬木上停棲、取食或產卵。觀察位於曾文溪流域之8 處臺灣爺蟬穩定棲群,各棲地範圍大小不一,棲地間直線距離3 – 17 公里,且每棲地間並未發現關聯族群(metapopulation),進行小至中型尺度樣方與沿線定期普查。根據樣區鄰近中央氣象局測站在4 – 7 月的氣候紀錄,平均溫度約23.3 – 27.6 ℃,降雨量108 – 1,179 mm,相對溼度70 – 90 %。在Chaoshan、Dapu 熱點臺灣爺蟬重要寄主植物加權後占比,共占40.7 % 與57.5 %;Chaoshan 棲地多樣性指數H’ 為3.039,均勻度J 為0.91,Dapu 棲地為H’ 2.603,J 為0.88。在中尺度樣線上,多樣性指數H’ 介於2.45 – 3.088,均勻度J 介於0.75 – 0.91。已紀錄臺灣爺蟬取食、產卵、羽化、交尾、若蟬、共域蟬、鳴聲、寄主植物及天敵等生活史,對於串聯臺灣爺蟬生活史的紀錄,具重要意義。基於臺灣爺蟬的穩定棲群保護,未來在保育上本團隊有三個保育策略:首先,現有棲地之保護,即利用社區林業與配合生態服務給付;第二,可能寄主植物的保育,經由禁止砍伐之規範,配合植樹活動,另外嘗試建立林班地再生與獎勵造林措施;第三,臺灣爺蟬族群的保育,除保留保育等級外,透過社區巡守、在地生態旅遊與生態給付等措施,結合社區共同保護最有效率。計畫期間的具體成效包含辦理生態講座、教育訓練等活動 9 場次,製作爺蟬相關生態教育手冊、成果影片、宣導品及摺頁。未來除草山以外,期望能延續至鄰近社區,如茶山、東山及頂坪林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將是本處可加強保育的具體區塊。
回列表
瀏覽人次:222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