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11年度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鳥類資源長期監測

:::
計畫名稱109-111年度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鳥類資源長期監測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11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嘉義大學
計畫主持人許富雄
計畫執行時間109.11 06-111.09.30
本計畫依據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所研定之園區鳥類監測模式,執行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之東石農場27個固定樣區的度冬期鳥類監測,以及歷年鳥類SOP監測資訊的長期變化分析,同時針對人工濕地棲地改善及抽水試驗前後的鳥類組成進行調查,以及蒐集園區黑面琵鷺的棲息數量與分布資訊。在彙整園區自1986至2022年43篇報告與本計畫調查,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總合累積記錄鳥類291種。本計畫2021年度監測共記錄94種,2022年度則記錄有96種鳥類,其中葡萄胸鴨、小黑背鷗、禿鼻鴉與白腰鵲鴝等4種鳥類是園區的新增紀錄鳥種。在各類棲地樣區的監測中,2021年度造林地定點樣區記錄26種1,525隻次,穿越線樣區記錄75種5,015隻次,濕地樣區則記錄有59種7,759隻次;2022年度定點樣區記錄41種2,190隻次,穿越線樣區記錄74種5,875隻次,濕地樣區則記錄有50種7,654隻次。東石農場東南側的人工濕地(AW)在2018年5月進行刈草與翻土的第1次棲地改善,並於2021年5月進行第2次翻土改善作業,以降低蘆葦密集生長對水鳥棲息的影響。棲地改善後人工濕地的鳥類棲息數量有明顯增加的現象,唯改善後蘆葦復生速度相當快,建議管理單位徵詢相關植物專長的專家學者,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較高效益的蘆葦移除策略。而藉由2010至2022年度之鰲鼓濕地(含東石農場14個定點、5個濕地樣區)的鳥類族群指標(BPI)分析發現,可發現園區度冬期的鳥類族群自2010至2013年度微幅震盪上升,2013至2015年度逐漸降低,2015至2017年度較無明顯的變動,2018-2019稍回升,2019至2021年度再度有降低的趨勢,2022年度則稍回升。若區分成陸鳥與水鳥等兩大生態功能群,則陸鳥的BPI指數在2013年度後明顯升高,而水鳥的BPI指數則在2014年度後明顯降低,尤其是雁鴨與泥灘涉禽的減少趨勢較為明顯。為改善園區東石農場濕地水質優養化及水位偏高的問題,管理單位在2020至2021年間陸續於園區進行3次的抽水試驗,本計畫因應抽水試驗的實施,分別針對2次在10月份候鳥棲息時期的抽水試驗進行鳥類組成調查及分析。在2020年10月觀海樓旁廢棄魚塭(面積約3公頃)的抽水試驗,廢棄魚塭水位下降後其棲息鳥種數及隻次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2021年10月16日至24日對東石農場環堤濕地(面積約300公頃)的抽水試驗,兩台中型抽水機(0.3 cms)共運作8天247小時/台的狀態下,整體水位約降低9公分,但抽水試驗後的2021年11月水位(相對台灣高程基準-49 cm)仍比往年的11月水位高(2016至2020的平均水位高為-62 cm)。而藉由2017至2021年之環堤濕地水域DF1~DF4樣區的10月及11月鳥類監測結果,以及7次環堤濕地水鳥調查比較發現,抽水試驗後環堤濕地的鳥類棲息數量並無明顯增加的現象。園區東石農場環堤濕地的水體相當龐大,僅由兩台中型抽水機來調控水位的效能有限,研究團隊建議相關單位應邀請水利專長的學者專家,進一步研擬如何降低環堤濕地水位的合宜策略。例如納入七孔水門重力排水來協助調控、以及評估研究團隊往年建議採取「調節排水、分區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依據研究團隊歷年的鳥類及水位監測資訊,我們建議園區環堤濕地在10至11月候鳥來臨時,最好能將水位降至相對台灣高程基準-80 cm的水準。最後,園區的黑面琵鷺棲息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近7年的棲息數量約佔全台數量5至18.4%之間,2021年11月中旬更記錄有高達592隻的黑面琵鷺,是園區歷年來調查所記錄的最高棲息數量,顯示園區已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息濕地之一。東石農場的西南側草澤是近年園區黑面琵鷺的棲息熱點,但其停棲熱點在2022年度有往南移動至濕地底床最高區域的現象,這可能受園區水位逐漸升高的影響,值得進一步關注其後續變化。
回列表
瀏覽人次:611 最後更新日期: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