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地區淺山生態系食肉目動物調查與棲地利用研究

:::
計畫名稱嘉南地區淺山生態系食肉目動物調查與棲地利用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8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嘉義大學
計畫主持人劉建男
計畫執行時間108/7/4-110/12/31
近年來隨著里山倡議的推動及淺山生態系保育逐漸受重視,對淺山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及其棲地的現況的了解也更顯重要。嘉義、臺南地區海拔800 m以下、平均坡度大於5%的淺山地區,哺乳動物的分布、相對豐富度及棲地的利用等皆尚未有詳細的調查,尤其族群較稀少且行跡隱蔽的食肉目動物資料更是缺乏。本計畫目的在了解嘉義及台南淺山地區食肉目動物之分布、相對豐富度及活動模式等資料,並分析淺山地區土地利用狀態及食肉目動物之棲地利用。因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為國內近年來關注物種,因此一併納入分析。本計畫將嘉南淺山地區畫出2 km x 2 km的研究網格,選取的網格內架設1部紅外線自動相機,工作時數至少累積2,000小時,相機資料除記錄物種以外,並分析各物種的相對豐富度及日活動模式,並從活動及空間尺度來探討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對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及穿山甲的影響。相機樣點並蒐集環境因子資料進行棲地利用分析。針對較稀有的麝香貓及穿山甲,以最大熵值法(Maximum Entropy, MaxEnt)模型來預測個別物種在計畫範圍內的可利用棲地,並進行重要棲地的串聯及遷移廊道的評估。結果包括:1、蒐集研究範圍內食肉目動物相關的文獻資料8篇,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路殺資料168筆,共記錄到野生食肉目動物5種。2、自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本計畫共蒐集160個相機樣點的資料,記錄到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麝香貓及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等5種野生食肉目物種,以及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與家貓(Felis catus)。五種野生食肉目動物中,鼬獾在最多相機點位有紀錄,共122個(76.3%),其次是白鼻心121個(75.6%)、食蟹獴115個(71.9%)、麝香貓35個(21.9%),黃喉貂僅在1個樣點被記錄到;另穿山甲在54個(33.8%)樣點被拍到,犬跟貓則分別在84(52.5%)及29(18.1%)個樣點有紀錄。鼬獾、白鼻心及麝香貓為夜行性,食蟹獴為日行性,穿山甲、犬及貓日夜皆有活動,但犬在日間有較高活動量,穿山甲及貓則在夜間有較高活動量。犬跟麝香貓及穿山甲在活動時間上的重疊係數分別為0.33及0.41,皆屬於低度重疊;在空間尺度方面,犬與麝香貓及穿山甲在各相點機樣的出現與否及相對豐富度(OI值)高低沒有顯著的相關性。3、本計畫完成研究範圍土地利用狀態的分析,以果園佔27%最高,其次為竹林(24%)、森林(19%)及農田(11%),其餘類型皆低於10%。棲地利用分析方面,研究範圍內,白鼻心偏好海拔較低、森林覆蓋度較高的、樹冠層鬱閉度較低、木本植物密度較低之環境;鼬獾偏好較高海拔和遠離10-15m寬道路之棲地;食蟹獴棲地適應性良好,僅偏好海拔高度較高之棲地;麝香貓偏好較高海拔、森林覆蓋度高、坡度較陡峭之棲地;穿山甲偏好小徑木本植物密度較低之環境。以MaxEnt進行麝香貓、白鼻心、鼬獾、食蟹獴等4種數量較多的野生食肉目種類及穿山甲進行可利用棲地預測,結果顯示白鼻心、鼬獾跟食蟹獴的可利用棲地涵蓋計畫範圍內的多數區域,推測較無生態上遷移阻礙的問題;麝香貓的可利用棲地主要分布在嘉義縣中埔鄉、番路鄉、竹崎鄉、大埔鄉北部以及南化水庫東北側一帶,穿山甲可利用棲地較麝香貓廣,本計畫以linkage mapper將12塊面積大於5 km2的麝香貓核心棲地及14塊面積大於3 km2的穿山甲核心棲地進行潛在生態廊道分析,呈現核心棲地間遷移阻力最低的路徑。4、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完成嘉南淺山地區食肉目動物經營管理的建議及食肉目動物監測的標準作業流程(SOP)。5、本計畫完成4場次的淺山野生動物保育研習活動。
回列表
瀏覽人次:353 最後更新日期: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