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部落植物文化與林產物資源調查暨產業發展規劃計畫

:::
計畫名稱鄒族部落植物文化與林產物資源調查暨產業發展規劃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6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臺東大學
計畫主持人劉烱錫 教授
計畫執行時間106.07~107.06
本計畫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自2017年7月起至2018年6月間進行「鄒族部落植物文化與林產物資源調查暨產業發展規劃計畫」,經訪視阿里山鄉鄒族tfuya(特富野)與tapangx(達邦)兩大核心部落(hosa)與所屬關聯部落(lenohiu)調查其植物文化,並曾於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由其peongsi(首領)帶領,前往patunkuonx (玉山)祭告祖靈,宣示遵守祖訓einu,依循環境倫理。活動過程中,計畫主持人也認識鄒族人甚少改變地貌,絕大地區維持原始自然的永續文化。本計畫共記錄維管束植物98科293種,農耕與混農林業等栽培植物共62種,野生食用相關的植物共126種用途,其他有用植物共151種用途。其中,金草石斛、小舌菊、山芙蓉等祭祀植物扮演重要角色;歲時祭儀以小米農耕為主軸,但地瓜、香蕉、竹類也很重要;從植物文化可見非常重視狩獵與漁獵文化,調味料、編織及染色植物也有獨到之處;較諸其他族群,其五節芒文化特別豐富,有最多的名字和用途。文獻比較後發現,此一古老的山地族群仍有大量植物種類與用途尚待調查記錄。
本計畫透過現地調查、嘉義林區管理處提供的造林資料,以及航空照片的核對,加上對林產市場的瞭解與審查委員的指導,提出具有產業潛力的林產物包括(一) 天然林的愛玉子果實、臺灣蘋果的果實、紅楠與大葉楠果實及蜂蜜等,(二) 永續收穫柳杉、二葉松、臺灣杉、樟樹等超過四千公頃的人工林,(三) 多目標利用竹林的竹筍、生質綠能及發電副產品等,(四) 永續生產赤楊、楓香、殼斗科、相思樹等超過2000公頃的香菇材人工林,(五) 依海拔發展混農林業,尤其可發揚具有鄒族文化特色的赤楊-愛玉子-咖啡混農林業特色,(六) 善用高海拔森林發展生態旅遊與保健休閒產業。
本計畫基於我國已聲明遵守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與全力推動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議程,另基於FSC森林經營驗證(FM)對各國原住民權利之保障與績效,2018年新增生態系統服務驗證,且較PEFC森林驗證系統的公信力明顯為高,也較獲得環保團體、商業界的支持,建議導入FSC森林驗證於阿里山鄉鄒族領域的森林經營。
長期而言,森林經營主體建議回歸原住民自然主權團體,以利森林經營得以兼顧其山林文化的傳承。但考量現階段阿里山鄉兩大自然主權團體仍無經營森林的實體組織,建議仍由嘉義林區管理處擔任經營主體,但需遵守FPIC原則,可透過FSC發展之程序進行,以保障原住民既有的文化權益與分配經營之利得。
原住民保留地之林地與農地方面,建議以原住民個人組成的團體為經營主體,尋找願意配合友善環境耕作者,加以教育訓練,簽署承諾書後,實施團體驗證。經營團體應協助爭取原住民族委員會造林獎勵與禁伐補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補貼,以及林務局森林驗證費用補助。本計畫並依不同經營主體,及天然林、人工林、竹林、混農林等分別規劃FSC森林驗證有關森林經營計畫的項目與相關程序書。
基於特富野部落已具有可作為決策機制的長老會議,本計畫建議嘉義林區管理處優先與特富野部落合作發展FSC森林經營驗證(FM)之森林產業。林管處推動之初,建議先做好部落溝通、準備森林經營計畫書與驗證費用外,也宜協助建立初步加工場,並通過FSC的監管鏈(CoC)驗證,以有利於木竹材、香菇材、能源顆粒、竹筍、愛玉子、咖啡、臺灣蘋果、楠木果、山葵等進入綠色市場通路,奠定原住民森林產業的長遠發展基礎。
回列表
瀏覽人次:848 最後更新日期: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