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年度嘉義分署自動相機監測資料分析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蝙蝠監測計畫

:::
計畫名稱113年度嘉義分署自動相機監測資料分析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蝙蝠監測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13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嘉義大學
計畫主持人劉建男
計畫執行時間113/1/20-113/12/10
哺乳動物具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且為監測環境變動的良好指標,可長期監測以提供國有林班地經營管理的基礎。本(2024)年度延續前(2021-2023)年度的工作項目,目的在分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所轄國有林班地所設置的紅外線自動相機資料,並進行塔山及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蝙蝠相調查,以監測野生哺乳動物及蝙蝠的相對豐富度變動。本年度分析30部自動相機自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的資料,共拍攝到5目10科14種中大型哺乳動物,以臺灣山羌的相對豐富度(OI=25.5)最高、臺灣水鹿(OI=5.3)次之。綜整2021-2024年自動相機資料顯示,臺灣山羌、臺灣野山羊、野豬、鼬獾、白鼻心及臺灣獼猴廣泛分布在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樣點,臺灣水鹿、臺灣黑熊、黃喉貂、黃鼠狼及水鹿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區,但黃喉貂及臺灣水鹿有往低海拔擴散的現象;麝香貓、食蟹獴及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臺灣野兔僅在低海拔有發現。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在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楠溪林道共10個樣點有拍攝紀錄。各物種年平均OI值變動部分,多數物種維持穩定沒有太大變動,但食蟹獴及麝香貓有緩慢上升趨勢。四種地棲型鳥類中,黑長尾雉及藍腹鷴年平均OI值呈現上升趨勢。蝙蝠部分,本年度在塔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洞穴棲所共記錄3科5種蝙蝠,豎琴網捕捉3科6種,超音波偵測器記錄到8個種及2個屬,總計4科至少12個種。2021-2024在塔山地區共記錄4科20種蝙蝠。不同季節的比較顯示秋天有最高的捕獲率及超音波偵測器的偵測率,推測是蝙蝠為了累積脂肪度冬因此有較多的覓食活動,且部分物種由較低海拔往高海拔遷移準備度冬所致。本年度在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的石山引水道記錄到4種及3個屬的蝙蝠,2021-2024年在石山引水道共記錄4科8種蝙蝠。建議未來仍應持續針對中大型哺乳動物及蝙蝠進行監測,掌握哺乳動物族群及環境的變動,達到森林永續經營的目標。
回列表
瀏覽人次:31 最後更新日期: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