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2年嘉義縣山麻雀山村社區保育行動及宣導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

:::
計畫名稱111-112年嘉義縣山麻雀山村社區保育行動及宣導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12年
計畫主持人陳建樺
計畫執行時間111/6/27-112/10/31
本計畫藉懸掛巢箱、設立粗糠站、種植食草、排除環境不利因子等工作,結合在地社區和學校人力,推動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 rutilans)保育工作。
111年度繁殖季前於各山村聚落所設置人工巢箱,包括85個塑膠管及20個竹管,共計105個(包含倒交山居民自製懸掛1個竹管);112年度繁殖季前則於各山村聚落所設置人工巢箱,包括103個塑膠管及11個竹管,共計114個(包含倒交山居民自製懸掛1個竹管)。
111年度總計有66個被青背山雀和山麻雀利用,其中山麻雀利用5個竹管(其中1個進入繁殖階段)及52個塑膠管(其中26個進入繁殖階段);112年度則有72個被利用,山麻雀利用2個竹管(均未進入繁殖階段)及55個塑膠管(其中24個進入繁殖階段)。111年度山麻雀利用進入繁殖階段的27個巢箱(1個竹管及26個塑膠管),其中14個巢箱進行一窩繁殖行為,11個巢箱進行兩窩繁殖,2個巢箱進行三窩繁殖;112年度山麻雀利用進入繁殖階段的24個塑膠管巢箱,其中11個巢箱進行一窩繁殖行為,11個巢箱進行兩窩繁殖,2個巢箱進行三窩繁殖。比較109年度在巢箱材質重複築巢繁殖比例上,110至112年度均呈現相反結果,即塑膠管重複利用數量較竹管高。
111年度山麻雀共42巢進入孵蛋育雛階段(含重複築巢繁殖),共有36巢成功離巢,整體繁殖成功率85.7%,其中竹巢箱100.0%高於塑膠巢箱85.0%;112年度山麻雀共39巢均為塑膠巢箱進入孵蛋育雛階段(含重複築巢繁殖),共有29巢成功離巢,整體繁殖成功率74.4%。111年度竹巢箱成功率優於108、109、110年度,111年度塑膠巢箱成功率約略等於109年度及110年度,112年度則因乾旱因素降低,但仍優於108年度。
111年度山麻雀進入產卵階段的42巢共產下176顆蛋,平均窩卵數4.2顆。最大窩卵數5顆,共有10巢;最多窩卵數4顆有30巢;最少窩卵數3顆有2巢。山麻雀孵化雛鳥計147隻,蛋孵化率約83.5%;離巢幼鳥121隻,平均離巢數2.9隻。
112年度山麻雀進入產卵階段的33巢共產下148顆蛋,平均窩卵數3.8顆。最大窩卵數6顆,共有1巢;最多窩卵數4顆有21巢;最少窩卵數6顆有1巢。山麻雀孵化雛鳥計112隻,蛋孵化率約75.7%;離巢幼鳥83隻,平均離巢數2.1隻。
本會持續改良新式巢箱構造,節省山麻雀能量消耗。總巢箱數大量減少,但總離巢幼鳥數量未明顯減少,顯示本會懸掛巢箱的成效良好。因竹管巢箱容易發霉、龜裂,建議往後均以塑膠巢箱取代之。
111年度透過粗糠播撒調查,瑞峰村山麻雀族群群聚最大量為96隻,112年度則為107隻,均多於110年度最大量88隻、109年度最大量68隻、108年度最大量81隻,及五年前調查最大族群量62隻,於二月及三月上旬的數量較多,自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數量則減少,趨勢與110年度相仿;111年度碧湖村粗糠站在利用數量上最大量為6隻,出現於2月18日,較110年度8隻、109年度12隻及108年度11隻均較少,但等於五年前最大量的6隻。數量於二月第二週至第四週最多,之後至四月則漸減少,但因數量少,變化並不明顯。111年度觀察粗糠被利用期間的鳥種計有山麻雀,以及鳩鴿科包括金背鳩、珠頸斑鳩,白腰文鳥,鵯科包括紅嘴黑鵯、白頭翁、白環鸚嘴鵯等7種;112年度則新增鶺鴒科白鶺鴒、灰鶺鴒,鴉科樹鵲,畫眉科小彎嘴,鶇科台灣紫嘯鶇等,但均為零星紀錄。過程中未發現鳩鴿驅趕山麻雀的行為。111及112年度持續種植十字花科蔬菜,不施予農藥讓菜蟲繁衍,提供山麻雀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成效良好。
於原合約之外,本會主動於112年度4-6月山麻雀繁殖季,於番路鄉公興村龍美、番路鄉公田村隙頂、阿里山鄉樂野村、竹崎鄉中和村石棹、竹崎鄉光華村、梅山鄉太和村樟樹湖及湖桶底、梅山鄉瑞峰村(含坔埔、外寮、倒交山、二坪仔)等地進行沿線補充調查。總計共記錄585隻次,包括公鳥316隻次、母鳥252、幼鳥17隻次。所在環境以茶園居多,其次為住家環境。
其餘協助嘉義大學進行山麻雀繫放工作、進行友善山麻雀農業及法令觀念宣導、山麻雀社區友善行動成效調查、檢討山麻雀社區友善行動策略、瑞峰國小周邊牆面美化工作等,均如期如質完成。
回列表
瀏覽人次:45 最後更新日期: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