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藤萬用-共享自然資源再創建築文化價值播放

:::
201803/31
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最神聖的Mayasvi祭典(俗稱戰祭),日前在特富野社盛大舉行,鄒族歲時祭儀是以Kuba為祭典中心,今(107)年將庫巴翻新,其中需使用大量黃藤編織材料將樑柱固定。黃藤是森林副產物,林務局嘉義林管處適時提供黃藤採取,對於鄒族之植物利用在建築上,不論是對鄒族族人、遊客等深具教育、展示用途,日後採不定期進行維護工作。
台灣原住民族的建築智慧,會充分運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鄒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男子集會所(kuba),是男子社交活動的場所,部落軍事行動或是狩獵活動都必須在會所舉行儀式後出發;傳統部落集會處理公共事務、糾紛的解決以及歷史文化技藝傳承皆於此舉行。目前北鄒的兩個大社達邦、特富野分別各有一個kuba,使用五節芒、黃藤與杉木等材料。
嘉義林管處表示,森林副產物採取是以公開標售方式,102年林務局修正「國有林林產物處分規則」第14條條文,增訂副產物標售,當地原住民族得優先比價、議價。此次鄒族庫巴協會向林管處提出申請採取黃藤1,000公斤整修Kuba之用,為尊重原住民族資源使用權利、協助文化傳承,保障其經濟生活,依據「國有林林產物處分規則」第14、15條專案核准採取由該處以經營林業自用且供教育、展示用途得無償方式來提供。另外配合部落修建期程,特派專人調查地點及數量、簡化公文往返行政程序,才能順利完成製作。嘉義處對於原住民族或部落作為傳統文化、祭儀及自用需求之非營利行為積極提供協助,冀期透過修建(kuba)過程除傳承鄒人之技能外,也藉建物來展示黃藤林產物之多元利用。
黃藤分布於台灣低中海拔的森林中,莖可長達200公尺,葉鞘上布滿3~4公分長黃藤刺,外皮光滑、堅韌、彈性佳,對於生長在台灣40、50歲以上年紀的人來說,大人手持藤條教訓小孩的情景,是很難磨滅的記憶。以鄒族人對編織有著與生俱來的天分,早期網袋、背籃多由黃藤及竹材編製而成,是鄒族最常利用的一種植物,生活中都有黃藤的影子,如建築物建造時使用黃藤綑綁將樑柱固定;莖部可做祭典用火把;也可加工製成藤製涼椅;藤心也可食用,其用途相當廣泛。
黃藤除供修復Kuba用途之外,101年嘉義林管處在嘉義市文化路旁所建造的重要公共藝術「森林之歌」,今年剛修整完成,更換且加長兩側13公尺長的黃藤廊道,須採取1萬公斤的數量,困難度是要配合黃藤10月最適合採取期間及避開農忙時間才能採取,且剖黃藤的技術即將失傳,嘉義林管處透過草山社區發展協會動員人力幫忙完成採取,委由梅山鄉當地師傅負責編織整修。適量林產物採取利用可讓資源生生不息,除發揮森林公益及經濟效用外,藉由耆老技術傳承更具傳遞教育意義,保存文化特色。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2128 最後更新日期:2018-03-31